2018年4月25日

文人


2017年底,探望孕婦時窺見做酒煮米的維夫,像致青春的場景,在埔里維家
Kodak Tri-X400, 120 mamiya RB67,新莊麗來沖,黑白負片彩負相紙(富士超亮麗8x10)自放,EPSON 600V掃描

  又被問了為什麼流淚。再次解釋說流淚於我約莫是流汗的意義──因為生活太依賴所見,太貪於看了,眼睛總是很累──呼吸得當、經脈通暢或將專注回歸己身的時候,身體會用流淚來報答我,也算是一種洗滌吧。有點像偶爾倒立或靜坐的體驗,在反地心引力或靈肉休眠的片刻平衡中,有機會找到那組使時間靜止、青春永駐的隱蔽開關。
  我感興趣的,好像一直都是那些無法言說、無從捕捉,動態中的小小靜止。像湍河中的獨木,偶有一時半會的穩定,下一刻就會被淹沒,也許流到哪裡又被拍上岸滯積的不定數。用很多的過程去鋪陳,卻無從預知(也不特別執著於)結局的事物,格外讓我著迷。
  就像養器吧,覺得再美麗的器總是要用的,不管一開始的選擇點是器形實用或者器質美麗,使用必然提高其損毀的概率,傾注的心力和時間都將成為它的成本。但這些成本也或許才造就了器的價值,它與我的情份也會在如此相處裡日益深厚,成為彼此的一部分。非常抽象、非常質向、非常感性,有點懶得與人去說(所以論文的研究目的一直是雲裡霧裡的樣子,視非我族類為凡愚,著實…強人所難也,很有病)。